國際先驅導報8月30日報導
走在越南首都河內或南部胡志明市的街頭,你一定會注意到諸多連鎖店,店面沒有名字,只有大大的M2,或者Made in Vietnam字樣。它們的規模不算小,裏面賣各種服裝及服飾配件,所有產品絕對是「越南製造」,但基本上都是在越南本土沒有開店的外國快銷品牌,包括H&M、ASOS等等。
走在越南首都河內或南部胡志明市的街頭,你一定會注意到諸多連鎖店,店面沒有名字,只有大大的M2,或者Made in Vietnam字樣。它們的規模不算小,裏面賣各種服裝及服飾配件,所有產品絕對是「越南製造」,但基本上都是在越南本土沒有開店的外國快銷品牌,包括H&M、ASOS等等。
再去逛一下越南各大商場的鞋櫃專區,在各大知名運動品牌中,你能發現「中國製造」,也會發現「越南製造」。
「越南製造」近幾年的勇猛勢頭確實讓人不可小覷。「越南製造」會取代「中國製造」嗎?
據記者的採訪,即使是業內人士也對此無法定論。答案只能是:部分行業也許可以,但全面取代,不可能。
「越南製造」漸成趨勢
中國浙江盛泰集團2009年進入越南,目前在越南北部幾個省份的工業園區內設有廠房,完成了縱向垂直一體化布局,據公司越南負責人王立兵介紹,2015年,光接的優衣庫訂單,就足有800萬件,而2016年已經超千萬件。
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民營企業成立於2014年,在越南北部北江省雲中工業區的廠房一擴再擴——從2014年的7棟廠房迅速擴展到2016年初的21棟,來自歐美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良好的勢頭吸引了國內其他光伏產業巨頭。如晶澳集團就準備投資10億美元在北江省光洲工業區建設光伏電池生產項目。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將「中國製造」逐漸轉變為「越南製造」的全球企業還有許多,包括三星、英特爾等等。其中,三星集團已經成為越南最大的投資企業,2015年三星(越南)公司的總出口額已達320億美元。
從棉紗到服裝鞋襪,從電池到電動車,從手機配件到電腦晶元,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每一件產品,都有可能不再是「中國製造」,而是「越南製造」。
為什麼這些企業要投資越南?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有兩個。簡單地說,一是人,二是不受限。
人即是指勞動力,相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越南的勞動力優勢在於廉價與年輕。據越南勞動和社會科學院發佈的數據,2015年,越南人口規模已達9170萬人,其中適齡勞動人口,即15~49歲之間的人口,達4700餘萬。其中,就業人口的月平均工資約為490萬越南盾(約合224美元),遠低於中國水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下的經濟學人智庫曾做出預計,到2019年,中國製造業每小時勞動力的成本將是越南的177%。
此外,據一些到越南投資設廠的公司介紹,相比東南亞一些熱帶地區國家,越南工人比較勤勞。另外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越南人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變得更為積極,許多工人已經從無法接受加班轉變為主動要求加班,而且由於文化與中國較為相近,工人們也易於管理。
第二個主要原因「不受限」,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於越南近年來與歐美國家簽署了多項自貿協定,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徵稅少,而且即將生效的越南-歐盟自貿協定以及未來TPP的生效可能,都使企業覺得應儘早到越南布局,變成符合自貿協定要求的「越南製造」等原產地要求,以獲得免稅優惠。
另一個方面,也是中國企業比較看重的,是越南市場還未設置採購配額而且可以躲避歐美等國的反傾銷政策。
中國棉紗巨頭天虹集團在越南設置的天虹銀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義勇向記者介紹,在國內,每年進口比較便宜的美國棉花的配額十分有限,國內棉花價格又起伏不定,致使企業生產成本較高,轉移到越南后,美棉的進口便沒有限制,因此,現在公司在越南兩個工業園區的紗錠已達125萬個,並還在繼續擴容,直追國內廠區的175萬個。
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勇智則表示,由於中國光伏產品頻頻被歐美定為「傾銷」,造成巨額損失,且企業疲於應對,但轉為「越南製造」后,就可以較好地躲避反傾銷政策,集中力量進行生產。
兩大主因,再加上越南政府的大力吸引,外資(包括中資企業)紛紛將廠房從中國轉移至越南,從「中國製造」變成「越南製造」。這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2016年前五個月,越南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額達1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4%。
來料加工附加值低
2015年,越南釀造和建築業大亨阮友堂在河內開設了一家商場,號稱主推「越南製造」產品,凡是符合「越南製造」的越南品牌商品,均會打折出售。此事一度被吵得沸沸揚揚,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針對「中國製造」所發起的進攻。
在接受越南媒體採訪時,阮友堂說,在進口商品帶來的壓力下,越南商品製造和銷售業「面臨滅亡」。他投資2700萬美元開辦這個所謂的「國貨」商場,正是想挽救「越南製造」。在他看來,真正的「越南製造」似乎並沒有媒體吹噓的馬上有取代「中國製造」之勢,反而面臨重重危機。
也許有一些數據能更好地解釋他的觀點。據越南統計總局數據,2015年,越南出口額達1621.1億美元,同比增長7.9%。其中,外資企業出口額約為1105.9億美元,佔全國出口額的68.2%。同時,進口額近16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其中,外資企業進口額972.6億美元,佔全國進口額的58.7%。手機及其配件、紡織品與服裝、電腦及電子產品和鞋類是主要出口產品,而進口產品則主要包括機械和原材料。將外資企業出口額排除后,僅剩的500餘億美元中,301.4億美元來自農林水產品出口,如果再排除石油、礦產等原材料,越南本土製造業的出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越南海關的另一組數據是,外資企業出口額同比上漲呈兩位數增長的同時,國內公司的出口同比下滑了10%左右。
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是「越南製造」與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製造」一樣,走的都是來料加工的代工廠道路,附加值低;二是越南完全本土的製造業在來勢洶洶的外資企業面前,完全沒有招架能力,離出現像中國的美的、華為等本土製造品牌還差得遠,可以生產稱得上「純越南製造」的產品也還為時尚早。
所以,也許可以說,「越南製造」中,除了工人與產地外,再也沒有其他越南元素了。
取代「中國製造」?不容易
可以看出,「越南製造」完全走了一條「中國製造」的老路,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製造」的翻版。在中國已經將「中國製造」上升到了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基建產品的新高度時,原本的服裝、鞋帽等低附加值產品自然而然地就轉移到了勞動力更加便宜的越南。
那麼,「越南製造」未來到底有沒有可能取代「中國製造」?採訪不同行業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楊勇智在聽到這個問題后,立即回答,當然有可能。在他看來,光伏行業全面往越南轉移,大有取代「中國製造」之勢。
但紡織業人士的回答更為謹慎。王立兵告訴記者,越南適齡工人雖多,但符合熟練工種需求的並不多,適合紡織行業的樂觀估計在350萬~400萬人間,即使在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也不太可能滿足世界需求。在整個紡織業體系中,越南雖然在棉紗原材料等上游產業具有優勢,在成衣方面也迎頭趕上,但在印染等需要大規模設備投資與技術的中間環節仍距離中國甚遠,許多配套及服務產業目前也難成規模,要想取代「中國製造」,為時尚早。
綜合來看,「越南製造」想要取代「中國製造」,確實沒那麼容易。
在人也就是勞動力方面,雖然4700萬的勞動人口在東南亞已經非常可觀,但與中國相比仍然非常懸殊,而且越南的熟練工人與管理人才非常匱乏。據越南勞動與社會科學院數據,處於人口黃金階段的越南,70%的勞動力達不到專業質量標準,勞動力的專業技術程度和競爭力都十分有限。
另一個數據來自越南勞動榮軍社會部公佈的2016年第二季度失業率報告,其中顯示,越南總失業人口中的38.4%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工科領域人才奇缺。一些中資企業也向記者表示,近兩年來,招工並沒有之前那麼容易。
第二個限制原因在於越南經濟本身的發展。儘管在世界經濟普遍疲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越南近幾年來GDP增長保持在5%以上確實比較亮眼,但正如上述所說,享受出口收益的大部分是外國公司而非本地企業,越南舉步維艱的國有企業改革、銀行壞賬比例高使得國內企業難以獲得資金,進行國際競爭。
如果越南經濟數據表面的騰飛完全來自於外企為尋找廉價勞動力將工廠遷移至該國,而非自身實體經濟的發展所致,未來確實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想要取代「中國製造」,其基礎還遠不夠牢固。此外,越南國內的消費能力和市場相較中國也比較有限,產業鏈與服務業仍有待提高。
不過,「越南製造」這些年的異軍突起至少給中國敲響了警鐘,因為「中國製造」不再是一枝獨秀,針對「中國製造」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人民幣升值等壓力也會將「中國製造」的優勢進一步削弱。「越南製造」對「中國製造」的衝擊是一種必然規律。
在這種規律中,中國企業應該尋找好自身的定位,一方面可以積極地加入「中國製造」中低端產業向「越南製造」轉移的布局,另一方面則可以提升自己的製造附加值,變「中國製造」為「中國智造」,佔領製造業的高端市場。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